大概十五年前吧,我在贴吧逛的时候,看到有个人在聊他自己捞尸体的经历,这事儿真的让我心里挺有感触的。他讲,这行当里头学问大着呢,跟古代刽子手似的,有好多不能碰的忌讳,一般人还真没法干这活儿。
“捞尸人”这行当,其实历史很久了,你从清朝传下来的老照片里就能直接看到。这行当的存在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很久以前就有了。最直接的证据嘛,就是那些清朝时候留下来的照片,一看就明白。
那时候大家都管他们叫“遗体收集者”或者“尸体搬运工”。
这个职业的出现,说白了就是因为古代时候医疗条件差,战争又多,加上各种天灾人祸不断,病痛缠身、死亡频发,导致那时候人口死亡率特别高。
时间一长,慢慢就有了“收尸人”这个行当。
很多人对收尸人这个职业持有偏见,甚至避之不及,但其实,没有一颗善良的心,还真干不了这活儿。大家往往瞧不起收尸人,心里头有点抵触,可说实话,要是心里没点数,还真胜任不了这份工作。不少人打心眼里看不起收尸人,见到他们都绕道走,但讲真,没点儿良心,还真干不来这事儿。很多人对收尸人有着不小的成见,甚至会刻意保持距离,不过说实话,要没点儿人性,还真没法干这行。
这些人做的事,简直就像天使一样,他们给逝者送去了最后的尊重。他们所做的,真的让人感激不尽,让离世的人走得体面有尊严。
他们会拉着小车,车上搁着几块木板。路上要是碰到尸体,就用席子给严严实实地裹起来。这样一来,路过的行人既看不清是谁,也瞧不见尸体的样子。这就是收尸人能给逝者保留的最后一点面子。
等装满一车后,就会找个地儿把他们给埋了,或者也有送到寺庙、道观后院的,让那些和尚给他们念经超度一下。
不过呢,有些尸体他们是没法找到的,就像那些淹死的,这时候捞尸人就派上用场了。
捞尸人这活儿,比起收尸的来,虽说没那么累,但风险可大了好几倍。这行当里,讲究多,忌讳也不少。
大多数人头一回知道“捞尸人”这个职业,得追溯到年。那时候,有个叫张轶的记者,拍了一张照片,照片名叫“挟尸要价”,结果这张照片让他赢得了中国新闻摄影最牛的奖项——金镜头奖。
这位穿着白衬衫的老大爷,名叫王守海,是湖北荆州那边挺有名的捞尸师傅。这张照片能得奖,关键是记者拍到了王守海在捞到尸体后“拿着尸体谈价钱”的那个场景。
照片一公开,网友们纷纷指责王守海,说他太没品、太没心肝了,竟然连死者的钱都不放过,想从中捞一笔。
这事儿真的就是那样吗?
这事儿当年可是闹得沸沸扬扬的。时间得追溯到年10月,在长江荆州的宝塔湾那边,有两个小孩子不小心掉水里了。刚好长江大学的一群学生在那儿郊游呢,其中陈及时、何东旭、方招这三个小伙子,二话不说就跳进水里去救人。可惜啊,孩子没救上来,他们自己也没能回来。
他们压根没察觉到,宝塔湾那水流快得吓人,里头藏着好多暗流和漩涡,就连不少游泳老手都不敢一个人下去游。
三个大学生的游泳技术不算太好,结果因为力气用完了,最后就沉到了水底。
到了下午两点多,王守海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打捞公司打来的,就是照片里穿白衬衫的那位老者。一听说是要捞尸,他立马熟练地抄起大鱼钩和粗绳,火速奔向了事发地点。
王守海他们打捞经验丰富,很快就捞起了第一具遗体。为了确保遗体不再被水流冲走,王守海麻利地用绳子绑在遗体手腕上打了个结,接着用钩子稳稳地钩住遗体。
当时在场的大学生看到后,都说王守海对自己同学,特别是那位救人英雄,态度太粗鲁了。他这样做,让学生们心里很不舒服,觉得很不尊重人。
学生们拼命想让打捞公司把尸体弄上岸,可打捞公司的老板却不买账。他径直走到学生面前,毫不客气地说:“想要尸体?行,一具得给元,三具就是元。要是拖到天黑,那一具的价格就得涨到元了。”
这些学生一听都愣住了,心想他们怎么有这么多钱,于是跟打捞公司吵了起来。王守海看到岸边上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就赶紧摆手示意大家往后退,别不小心掉水里。结果,这一幕刚好被记者张轶给拍了下来。
两边吵了半天也没个结果,学生干脆拿起手机给辅导员打了个电话,让他们来帮忙处理这事儿。
辅导员匆匆赶到现场,跟打捞公司的老板商量了一番,最后决定先给元当定金。他还跟老板说,会跟学校申请费用,等钱批下来后,再一块儿给老板结清。
老板这才吩咐王守海他们接着进行打捞工作。
参与打捞的一共有8个人,但最后只拿到了块钱,这样算下来,每个人只能分到元。王守海听说这些学生是因为见义勇为才出的意外,他二话不说,立马就把那块钱退回了学校。
王守海说自己干捞尸这行当一辈子了,向来行事无愧于心。现在这么大岁数了,没想到还出了名,但这名出得太不是滋味了。大家都指责他借着捞尸漫天要价,没良心,这谁能不憋屈呢?
记者采访时,七十岁的他一脸难过,憋屈地说:“我活这么大岁数,一直做好事,没想到老了还被人骂。现在就盼着媒体能帮我把名声正回来。”
其实,不少人都没能感受到捞尸人背后的辛酸,特别是那些心存善念的人。他们或许不知道,捞尸人这行当真的不容易。那些有良知的人,如果深入了解,肯定也会为之动容。捞尸人的工作,真的不像表面那么简单,背后的苦楚,很多人压根就没体会到。尤其是那些心地好的人,要是知道了,肯定也会心疼他们的不易。
捞尸人这活儿,说实话,真的挺不容易。他们大多都在打捞公司干活,说白了就是用命去挣钱。
捞尸体这事儿不常碰到,因此有些人就顺便捡点破烂来卖,靠这个过日子。
这些捞尸人往往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没工作,也没啥特别的手艺,可家里还得靠他们养活。所以,就靠着自己会游泳这点本事,他们挂在打捞公司下面,只要有活儿,就去干一干。
其实啊,打捞公司捞走了大部分的钱,而那些捞尸的人,干着这么危险的活儿,赚的钱却根本不匹配他们的付出。
为啥说这事儿挺危险呢,主要是因为他们老跟水打交道。
大家都说水火不留情,常在河边晃悠,哪有脚不沾水的道理。他们干这行,啥情况都可能碰上。有些水面啊,看着平静,其实底下暗流乱窜。所以,捞尸人除了水性得好,还得有双慧眼,分得清哪儿是真平静,哪儿是致命的漩涡。不少捞尸人就是因为没看准,结果自己也栽了进去,这事儿多了去了。
特别是黄河边上的那些捞尸人,那地方环境老变,水流快得吓人,很多人干这行真的是没办法的办法。
捞尸人这行当实在是太危险了,所以好多保险公司都不肯卖保险给他们。有的捞尸人要是真出了啥事儿,连最后的一点儿依靠都没有。
风险高只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这里头讲究特别多。很多事儿都不能随便来,得处处小心,忌讳一大堆呢。
首先,干捞尸这行得心理素质过硬,毕竟那些尸体在水里泡久了,啥样子都可能有,硬邦邦的、肿得厉害的,甚至跟河马那么大个儿。
泡久了的那些,眼睛都会鼓得老高,脸色惨白惨白的,舌头直挺挺伸在外面,整个身子还散发着一股让人作呕的烂臭味,就是那种“尸臭”,一般人根本受不了那味儿,也看不下去,更别提伸手去碰了。
好多老手在处理尸体时,都喜欢抽着烟,一根不停接一根,他们觉得烟味浓点更好,特别是夏天那会儿。
虽说能稍微盖住尸体的臭味,但那些难闻的气味早就飘得到处都是了。时间一长,这些专门捞尸体的人身上也就带上了那股味儿。这样一来,不光家里人觉得受不了,就连附近的邻居也不愿意和他们打交道了,都说他们老跟死人混在一起,不太吉利。
不光外人觉得这事儿不太好,他们自己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因此,就有了好多行里的规矩和不能碰的忌讳。
比如说,这些专门捞尸的人可不是啥活儿都干,他们得先问问死者是男的还是女的,大概多大岁数,是自己想不开跳的还是不小心遇难的,等这些都问明白了,他们才会琢磨着要不要接这单活儿。
他们最不愿意碰的就是那种事儿,特别是碰到年轻的女尸,尤其是正处在花季的少女,这种活儿他们一概不揽。
他们认为,女孩子嘛,都爱美,还留着长头发,万一溺水,头发就容易跟水里的海藻啊这些东西缠在一起,这样找起来就更麻烦了。最关键的是,他们觉得女孩子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感情问题想不开,或者遇到坏人被害,心里怨气特别重。这样的灵魂可不好惹,万一招来了,那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嘛。
另外,要是有个尸体捞了三次都没上来,那就不会再尝试打捞了。据说这样的尸体,身体虽然没了生命,但意识还“活着”。
有些新来的捞尸人,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明知危险还要硬闯。他们有时连试三次都捞不着,但偏偏不死心,非要继续下去。结果吧,虽然最后真给捞上来了,可怪事也发生了。家属来认领后,这些捞尸人就莫名其妙地发起了高烧,烧得厉害,怎么退都退不下去。
最后,那位老练的捞尸人一听,就连忙摆手说这种尸体碰不得,得马上送回去。家属们一听捞尸人的话,二话不说就把尸体送回了打捞的地方。说来也怪,没过多久,家属们的病竟然都奇迹般地好了。
这话听起来挺玄乎,不过好多事情还真是这样,带着点不可言说的奥秘。到现在,不少地方都还保留着类似的老传统呢。
还有更奇怪的事儿,那些捞尸的人在作业时,一旦瞅见尸体在水里笔直地竖着,他们通常也不会去碰。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尸体怨气太重,根本不想倒下,非得等到找到下一个倒霉鬼替代,它才肯罢休。
另外,捞尸人有个特别的规矩,每次出去捞人前,他们得逮只红公鸡,这是为了敬献给河里的河王。等把人捞上来了,他们就把公鸡放到河里,算是给河王的一份献礼。
事情办妥后,回到家得用鸡血洗洗手,去去霉运,那些捞尸体的家伙什儿,可千万别往家里带。
像这样既危险又不被大众看好的职业,几十年前随处可见,可他们最后的下场往往都不怎么样。
很多捞尸的人在干这行时容易染上病,轻的会一直拖着病不好,重的甚至会因此丢掉性命。
现在,水上救援体系越来越健全了,好多地方都有了专门负责找回溺水者遗体的队伍,这样一来,专门干捞尸这行的人也就变少了。
可要是捞尸体这事儿不容易,有些地方还是会找那些有经验的老手来帮忙。
说到底,捞尸人干这行也是为了糊口,要不谁愿意去做这种又苦又没好处的差事呢。
正因为这活儿又苦又累,还特危险,有的打捞公司就趁机漫天要价,这种做法肯定不对。希望以后水上救援队能更给力些,但话说回来,这事儿得从根儿上解决,那就是得离河水远点。游泳时,安全措施得做足,陌生的水域,岸边也别随便溜达。只有这样,溺亡的事儿才能少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mazx.com/ahdl/14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