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马财经研究
年6月21日下午,就在距离科创板正式开市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编留意到上交所网站上发布了这样一则新闻:“为督促保荐机构勤勉尽责,切实承担对保荐项目的核查把关责任,提高科创板公开发行信息披露质量,上交所启动了科创板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的现场督导工作。
”消息一经公布,小编的朋友圈简直炸了,不少媒体以“问询式审核亮出‘牙齿’”等为标题对此进行了报道,还有大咖分析称:“上交所正在通过这种‘下沉式监管’的方式打响一场科创板蓝天保卫战”,大家都对这一新手段既好奇又期待。
一个月后的7月24日晚间,上交所又发布通知了,北京诺康达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终止科创板上市申请,这是科创板第一家终止上市申请的医药企业,也是科创板IPO申请终止的第三家企业,但于之前申请终止的另外两家不同,诺康达是在接受完保荐业务督导后终止的。
事后,诺康达总经理直接在记者会上更放言:“招股说明书比较失败,时间比较紧,招股说明书写的比较粗糙。”诺康达的终止第一次直观地展示了保荐业务现场督导这一全新手段的威力,不少同行惊呼“交易所大招”来了。
其实谈到现场督导,很多投行小伙伴都可能会联想到现场检查制度,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有的甚至还接受过来自现场检查“灵魂深处”的洗礼。
事实上,在以往在核准制背景下针对发行人开展IPO现场检查,结束后甚至是下发现场检查通知书时,发行人主动撤回材料的情况也不少见。
就以最近的一次IPO现场检查为例,证监会安排启动了44家在审企业的现场检查工作,其中撤回材料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8家,而这8家全部是在本轮现场核查开启之后撤回的材料。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现场检查已经如此有效,为什么上交所还要搞现场督导这个新制度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大家都知道科创板最大的特色就是注册制,行政监管手段会尽量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管老师对拟上市企业的了解很难达到咱们券商等中介机构的程度,在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机制下,怎么从源头保障上市公司的质量呢?
那就必须要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咱们券商作为中介机构的牵头人,负有全面核查把关责任,可以说是市场的第一道防线。
因此,在科创板制度设计中上交所就从底稿上交机制、信用评价机制和惩罚机制等角度规范和指导保荐人科创板尽职调查行为,实践中审核员老师也通过一轮或多轮问询,督促大家说清楚、讲明白。
有的企业甚至连续问询了六轮,有的时候我都怀疑审核老师是不是都是处女座,也真的是严格呢。
当然,在严格的审核机制面前,部分同行也确实暴露出尽职调查不到位、招股说明书等文件制作不到位、问询回复不到位问题,什么“拖字诀”“挤牙膏”“踢皮球”,我都懒得吐槽了,还有的同行抱着“有枣没枣先打一杆”的心态,“闯关”申报、“投机”申报,既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也伤害了大家的感情,这是何必呢。
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保荐业务现场督导”这一新的“线下”监管手段也就此横空出世啦。
讲到这里,我还是要给大家科普下,那就是现场督导和现场检查可不是一回事。
首先是时间上,一般而言,现场检查时间为一个月左右且并不计入审限,但是保荐业务现场督导周期仅为2周,更为关键的是该督导时间计入上交所审核问询时间,但不计入咱们的回复时间,这实际意味着交易所是在自己给自己加压,这里也要必须给个赞;
其次是手段上,现场检查主要办公地点在发行人生产经营场所,现场检查可以采取调取资金流水、监盘、访谈客户供应商等多种手段对发行人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扫描,但现场督导是以保荐机构执业质量为重点,以保荐机构工作底稿为主要抓手,地点就在保荐机构所在地,督导组老师也主要是通过调阅资料、检查底稿、核对证据、约谈人员、补充核查等方式开展工作,但在必要的时候是可以要求保荐团队做出说明或者补充核查,直接来到咱们公司现场坐镇指导想想还有点小怕怕;
最后是内容上,现场督导名为督导,但是事实上承担着两项具体职责,一个是查清审核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mazx.com/ahfz/1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