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奇葩说》谈到嫁女问题时,国民岳父黄磊“霸气直言”:不办婚礼不嫁女儿“如果有一天,那个男的跟我女儿说没有婚礼。我就会跟我女儿说,不要嫁给他。连那样的一个仪式感都没有,我认为是不对的。
没有婚礼不嫁女儿,黄磊这个观点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人生在每个阶段都需要有特定的仪式感,这是对生活的记录和对自己的尊重。
仪式感如此重要,到底什么是仪式感?
每天清晨起床,用微笑面对孩子与家人,这叫仪式感。
送孩子去幼儿园,分开时跟孩子击掌、碰拳头,这叫仪式感。
每年不管家人谁过生日,一定要大合照,这叫仪式感。
…
有人说,仪式感是刻意的,不自然的,说的再露骨一些,矫情。
明明在家可以轻轻松松吃顿纪念日晚餐,非要拖家带口的去餐厅排1小时队吃饭,有意思吗?
当然有意思。
纪念日,一年一次,按照平均寿龄,活到70岁,身处30+的我们,也不过还有40次这样的庆祝机会。
让生活有点仪式感,这不是矫情,是珍惜。
所有事情应该有迹可寻,而不是毫无征兆,没有源头。仪式感至少是代表一个时间节点,明确的告诉我们事情是如何发生,怎样终止。
如果一个人,只在柴米油盐中飞奔疾走,那他漫长的人生该多无趣啊。
01
去年春节,小姑子带着外甥女一家三口回来过节,婆婆给两个孩子做了我们当地的米花茶,孩子们吃的津津有味。
小姑子在一边感叹“到时候我们自己做了外婆,可咋办,什么都不会”,一旁的姑爷说“有钱啥买不到。”
是啊,这个物质富裕的年代,只要随手一点,便可以买到节日的食物,为何还吭哧吭哧自己做呢。
不仅小吃不会做,就连传统的节日,也快要被我们遗忘了。
端午节,不再带着孩子一起洗粽叶,包粽子;
清明节,不再带孩子祭祀念祖,而是带着孩子满世界旅行;
春节,不再跟孩子守岁看春晚,而是困了,就睡了…
可以想象,等到孩子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或许这些传统的过节仪式,早已被各种玩乐消遣替代了。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觉得春节没有了气氛,不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而是我们忽略了一些过节仪式。
小时候,贴春联、剪窗花、挂灯笼,乐在其中。如今,窗花省了,网上买一打,各种花色任意选。房子租来的,春联贴了也是给别人贴,灯笼更不用挂了。
记得我们当地的习俗,除夕晚上一定会有肘子,而这个肘子就是一坨肉!每年妈妈都会熬上一个,有时候,我们跟妈妈说,不要煮这道菜了,煮了也没怎么吃,浪费,不如换其他的菜系。
妈妈非常严肃的说“这是传统,丢了就没那年味了。”
有些小吃,再难做我们也得学,因为学的是传统;有些食物,过节当天再贵,也得买,因为吃的是仪式感,有些节日,再小也要过,因为过的是生命的节点。
02
前同事,孩子已经6岁了,她从来不给孩子过生日,觉得孩子太小了不懂什么是生日。我问她“那孩子知道生日是什么意思吗?”她说“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听完有些唏嘘。孩子来这个世界6年,却从来没有人告诉她,生日的意义。
番茄2岁生日时,我们给她买了一个大大的蛋糕,一起唱生日快乐歌,点蜡烛,吃蛋糕,她非常的开心。
过完生日后,番茄认识了蛋糕,便时不时的嚷嚷着要我去买。我告诉番茄“只有带生日帽子的时候才能吃蛋糕。”
之后她会经常跑来问妈妈,什么时候给她戴生日帽子。
你看,生日蛋糕的仪式感,让孩子有了期待。
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眼里有期待总是幸福的。
番茄爸被我赞为中国好爸爸,他会带着番茄做各种手工和游戏,你剪我画,番茄很享受这样的亲子时光。
每次做的手工,我会把它们贴在客厅的墙上,番茄看到自己和爸爸做的物品被挂起来了,特别有成就感的跟奶奶说“这是我和爸爸做的。”
你看,仪式感,让孩子体会到了成就感。
我很赞同那句话:仪式感带给孩子的是快乐。
从孩子小时候开始,让生活有点仪式感,认真对待生活中小小的细节。我们要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也要教他们享受身边点点滴滴的美好。
03
伊能静有很多的仪式感。
收集与孩子相关的点点滴滴、积累与秦昊之前的各种照片、花了很多的时间做成相册保存、为的就是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都会是记忆里最丰富的宝藏。
哈利也从妈妈的身上学到这样子的仪式感,他为妈妈找寻最漂亮梦幻的卡片、他为妈妈写了一首歌、他订了妈妈喜欢吃的餐厅为妈妈庆生。
这些亲自为妈妈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成为他们共同的回忆:
就算将来有一天我们各自天涯海角
爱会让我们永远都在一起
无论你多大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孩子
无论你多老你永远是孩子最爱的妈妈
感谢我们母子一场
感谢你让我知道我是个好妈妈
..
有人说,结婚有了孩子以后,我们甚至忘记了如何当夫妻,哪还记得什么仪式感呐。
我们忙于孩子,忙于一地鸡毛,日子过程了流水线。
可是,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有一地鸡毛,还有诗和远方,是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
繁琐平庸也别忘记追求。
赞赏
长按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癜风专科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mazx.com/ahfz/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