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

史前两栖类动物


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魔鬼蛙

Beelzebufo

生存时代是约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分布于南非等地。

魔鬼蛙身体扁平。年轻的魔鬼蛙长着盘状嘴部,成年脚部有盘状趾垫,可以攀爬在急湍溪流中的岩石上。这种巨蛙约4.5公斤重,40.6厘米长,比现存的最大蛙类还要大(现存的最大蛙类只有约3公斤重)。化石表明这类蛙大嘴、下颚有力、长有牙齿,其骨头上的起伏则显示它可能有某种骨质“甲胄”。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古生物学者戴维·克劳斯等人。他们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一种巨蛙化石,科学家给这种奇特的远古巨蛙起名“魔鬼蛙”。他们推断这种巨蛙生活在约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和恐龙同时代。

年,克劳斯就开始在马达加斯加岛搜寻异常巨型青蛙的骨头碎片,这些骨头碎片可以追溯至白垩纪后期,即大约万年前。在这些骨头碎片的发掘地,克劳斯还发现了一些恐龙和鳄鱼的化石。然而,克劳斯的研究小组才寻找到足够多的青蛙骨头碎片,并将其组装起来,拼成一幅完整的青蛙形状,并据此确定其样貌和体重。目前现存的体形最大的青蛙是非洲西部的巨蛙,重达7磅。克劳斯与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化石青蛙专家一同,认定这只“魔鬼青蛙”与其它非洲蛙并无亲属关系。与现代青蛙类似,“魔鬼青蛙”有一张阔嘴,以及强壮的下巴和牙齿。它的头骨异常厚实,身披成防护用的凹凸状甲壳。它的名字由希腊文的“魔鬼”和拉丁文的“青蛙”组成。

这只巨型青蛙的家族亲缘关系给科学家们留下了一个古生物学的谜:有关大陆漂移的标准理论表明,在“魔鬼青蛙”时代,马达加斯加岛所在地曾被海洋与南美洲隔离开来。克劳斯表示,青蛙无法在盐水中长期存活下来,因此他主张认为,这种巨型青蛙证明了一些有争议的理论,即在“魔鬼青蛙”时代后期,大陆块之间的确曾经存在着一些桥梁,这种桥梁可能就是当今的南极洲,不过那时的南极洲可能比如今的南极洲要温暖许多。

第一批青蛙大约出现在距今1.8亿年前,白垩纪。第一批“魔鬼蛙”化石碎片是年被发现的,从那时起,科学家们就像组合“七巧板”一样,不断重新还原它们。尽管“魔鬼蛙”是蛙类之王,但它却不是地球上曾经存在的最大的两栖动物。在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许多动物的体型都达到令人惊异的程度,比如类似鳄鱼的普氏锯齿螈可以长到10米长。

普氏锯齿螈

Prionosuchusplummeri

是一种十分巨大的两栖动物,其体长可达9米,体重达3吨。生活在2.7亿年前晚二叠世,它不仅比今天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大几倍,而且也比生命历史上第二大的两栖动物科尔鳄螈(Koolasuchus)大不少。要知道生活在澳大利亚早白垩世的科尔鳄螈,其体长已经达到五米,体重可达一吨了,因此普氏锯齿螈是当之无愧的两栖动物中的巨无霸。

普氏锯齿螈生活的区域位于今天巴西东北部的巴纳伊巴盆地,在晚二叠世时期,那里并不是今天看到的由粉砂岩、页岩和石灰石组成的峡谷山川,而是一片世外桃源:浅海,泻湖和河流滋润着大地,各种原始鲨鱼、古鳕、肺鱼和其他两栖动物在水中追逐嬉戏,潮湿的热带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巨大的昆虫和节肢动物,而统治这个世界的就是巨大的普氏锯齿螈。

巨大的普氏锯齿螈从浑浊的河水中探出头来,相比陆地,它更习惯于在水中生活,因为它的四肢都很短小,在陆地上只能拖着累赘的肚子和尾巴在泥泞的沼泽里匍匐前进。到了水中,它强壮的尾巴可以给它提供强大的推力,使它可以快速抓住任何想吃的猎物。普氏锯齿螈的口鼻部细长,前端逐渐变细,有许多锋利的牙齿,这些牙齿的横截面有迷宫一样的结构,所以古生物学家也称普氏锯齿螈和它的亲戚为迷齿两栖动物。

如果你仔细观察普氏锯齿螈,除了可能会感叹它9米长的巨大体型外,也许还会觉得它更像是鳄鱼而不是两栖动物,它没有今天我们见到的两栖动物那种光滑的皮肤,而是长满了结节、鳞片和疙瘩;你也见不到典型的两栖动物那种又短又圆的头部,而是有一个很长的吻部。

虾蟆螈

Mastodonsaurus

虾蟆螈又名虾蟆龙或乳齿螈,属于一种头部巨大的被称为大头鲵类的离椎亚目两栖动物。它是最大的迷齿类两栖动物,也是2亿年前晚三叠世最大的动物之一。

虾蟆螈看起来像是一只巨大的青蛙,但是头部不像青蛙一样是半圆形而是三角形,长度可达1.25米。它的总长度更是达到了4-5米。它巨大、椭圆形的眼窝长在颅骨中间,颌骨上长着锥形的牙齿。

虾蟆螈的身体比例很不协调,头大、尾巴很短。它显著减少的四肢腕关节和跗关节软骨。与头部的侧窦线(安伯格氏线)表明,虾蟆螈是水生动物,很少离开水。它主要生活在沼泽池塘中,靠捕食鱼类生活。它可能也吃像小恐龙一样的陆地动物,在一些恐龙的化石上发现了一些较小的像虾蟆螈一样的动物留下的齿痕。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虾蟆螈的骨骼也许并没有这么紧凑,或许它拥有更长的尾巴。使它的整体外观很像一只鳄鱼。两个三角形的尖牙长在下颌的尖端附近。当它闭上嘴巴时,这两枚牙齿很有可能通过上颌的孔穿出。

笠头螈

Diplocaulus

笠头螈是生活在二叠纪中一种形状古怪的两栖动物。它的身体细扁,长约60厘米。头部象三角箭头向左右枝出,比身体还要宽,因此形状十分奇怪。

它双眼在身体上侧,口在下面。它有长尾便于游水。笠头螈比引螈或者双椎螈更善于游泳。它四肢软弱,各有五趾,经常在泥岸上瞌睡。

笠头螈属于壳椎类中的游螈目。游螈目是壳椎类中数量、种类和形态都最为多样化的家族。它们在石炭纪后期开始向两个方向进化,一支进化成体形细长的鳗鱼状或蛇形两栖动物;另一支则身体和头骨都向着扁平而且宽阔的方向发展,就像笠头螈,头骨侧面和顶盖部分的骨骼向侧面极度生长,以至于头骨的后部好像向两侧长出三角形的“角”一样,而且使整个头骨的形状像一顶斗笠,因而被命名为“笠头螈”。

动物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mazx.com/ahfz/60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