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

盒马鲜生给我们上的八堂课


心力衰竭的原因及症状吃三七粉有什么作用 http://www.uimfc.com/jbby/87209.html
编者按

比起盒马模式本身,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设计、发展、落地这个模式背后的那些关键决策。其中的8大思考,值得借鉴。

文/韦科新关点合伙人

近期,新零售新锐成长营再探盒马鲜生。比起盒马模式本身,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设计、发展、落地这个模式背后的那些关键决策。其中的8大思考,值得借鉴。

开始正文阅读前,我们不妨先思考以下8个问题:

-  盒马的诞生把握了哪些流量机会?

-  盒马如何应用顶层思维设计业务模式?

-  盒马如何界定关键的战略目标?

-  它的核心能力如何与目标匹配?

-  大海鲜的切入点如何打开市场?

-  关键策略之间如何协同?

-  如何从消费者视角,做出关键决策?

-  如何应用数字化技术赋能?

1

从流量角度思考零售的商业模式

弘章资本创始人翁怡诺说,“盒马我觉得很厉害的是什么?它在流量这件事情上想明白了。”

商业模式有很多种视角来解读,对于零售行业而言,其中一个重要元素就是流量。从百货公司,发展到大卖场、购物中心,再到电商、社交电商,流量是这些形态底层的一个思考。当一个业态的流量成本过高的时候,高到把利润都吃掉时,这个商业模式就可能失效。盒马至少有4个维度的流量思考:

第一,寻找较低成本的流量入口。

盒马诞生的大背景就是B2C电商的流量成本开始越来越高。大家都在思考新的流量入口可能在哪里。其中,线下生鲜场景事实上具有很强的流量属性,因为生鲜是社区生活中的刚需产品,而生鲜电商一直不温不火,老百姓还是要去菜场或者超市的。

第二,用服务带动更多流量。

传统零售只是卖货,如何突破商品卖货的流量瓶颈呢?除了商品带来的流量,能否导入服务带来的流量呢?这是很多购物中心在做的事情,除了购物外,补充餐饮、娱乐,体验的流量。盒马做餐饮的背后,也有其流量诉求。

第三,转化到线上,提升复购流量。

传统零售商总有一种思维是希望你到店回来看看。很多零售商的数字化营销也落脚到领券到店转化。但在盒马的认知中,虽然快递成本使得线上的服务成本更高,但是线上客人的复购频次更高,消费数据更全。事实上在天气好的时候,线下流量会增加,在天气不好的时候,线上流量会增加,形成了很好的流量互补。侯毅说要打掉美团一半的估值,他要做的事情就是给消费者送货。

第四,从线上补充流量。

这也是盒马在阿里体系中具备的独特资源。当盒马成为阿里的新零售一号工程后,阿里从手淘等移动端,都给予了流量支持。

所以,在翁总的定义中,盒马是双向流量的零售杀手,既有线下获客,又有阿里加持的线上流量池。阿里正在用盒马在一二线城市中,编织一张线下流量的入口网。而让双向流量成为现实的,正是这个仓店一体化的零售形态设计。

思考:哪些流量机会能促进你的业务快速突破?

新零售新锐成长营2期学员于盒马鲜生参访

2

运用顶层思维,设计业务模式

盒马联合创始人夏渊曾分享到,盒马的高管团队在思考时,较多使用了顶层设计。

那么什么是顶层设计呢?

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小步快跑尝试不同的是,顶层思考是自上而下的。简单来说,就是一开始把重要的事情构想清楚。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顶层设计要求团队对核心问题和关键障碍有非常清晰的认知。

盒马鲜生的核心商业逻辑,高管团队一开始是想得比较清楚的。据夏渊介绍,盒马最初的时候有三个重要的战略目标:线上收入大于线下收入,线上每天的订单要大于单,3公里半径内实现30分钟送货。

这三个指标定得非常妙,仅仅三个指标,不仅确定目标,更明确了实现路径。它把盒马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做简单地说清楚了。一句话说,就是要通过提升线上销售占比,突破超市的坪效瓶颈。

清晰的顶层设计会影响关键的决策。盒马最初强制要求App买单。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这件事情其实是有阻力的。首先在阿里内部,将支付宝功能直接嵌入其他App,盒马是开了先河,复杂的组织内协调不可避免。在外部,这肯定是个影响用户体验的决策,甚至会引起中老年客群的不适和离去。然而为何还如此坚定呢?因为从全局考虑,在现场让线下客户转换到线上的效率是最高的,这是顶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清晰的顶层设计会影响资源的分配。事实上,在O2O时代,做生鲜到家服务的App数量不少,但为什么这些App的客户没有沉淀下来?盒马的高管们认为线上的品类数量和商品送达时间至关重要。消费者几次找不到需要的商品或者送达时间过长,就可能放弃这个App。基于这些认知,我们会发现盒马的重要投入都旨在解决这两个问题。要做多品类,需要投入建设较大的前置仓和店面。要提供30分钟送达服务,需要自营物流和仓店一体化的快速分拣。这是一种典型的从问题推导到解决方案的思考方式。

可以说,盒马的创新都是有针对性地尝试,而非边走边看,这就是顶层设计的结果。阿里内部的创新项目特别多,对于一个创新项目的支持和耐心其实是很有限的,并没有太长的试错周期。盒马明确的目标让他们有方向地快速进化,他们很清楚自己在验证哪些关键假设。顶层思维的起点,就是清晰界定你要解决的问题或抓住的机遇。

思考:你每一个关键的决策都是在解决什么问题?他们是最本质的问题吗?

3

制定聚焦且简单的早期战略目标

上面提到盒马早期的三大战略目标:线上收入大于线下收入,线上每天的订单要大于单,3公里半径内实现30分钟送货。这几个数字既定义了目标,也定义了关键任务。

第一,我们会发现这三个指标有两个是效率指标。在早期,需要验证的是新模式的效率是否超过了传统商超。线上收入大于线下收入,定义了把线下流量转换到线上的效率;3公里半径内的30分钟送货则是配送效率。每个效率指标下面又可以分解为一系列运营环节的效率指标,其背后对应了具体的运营实践。盒马鲜生是在金桥店完成了原型的验证后,开始了规模化复制。虽然在阿里的支持下,这里似乎没有对销售额和毛利的要求,但事实上这几个效率隐含了对流量、转化、复购、客单的思考。

第二,三个效率指标基本上把关键任务定义清楚了。一是线下的流量要能够成功的引导到线上,并且让客户稳定地通过App下单。二是要构建一个30分钟必达的毛细血管般的高效物流网络。阿里通过盒马来实现的不是超市。我们同时去参访了永辉超级物种,会感受到两个新零售样本的关键任务差异很大。优秀的餐饮和即时消费体验是超级物种的重点。

第三,足够聚焦和简单。简单的东西,提升了战略沟通效率,在团队执行时更容易达成共识。

我们发现很多公司对于创新业务目标的设定有几个倾向:

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mazx.com/ahfz/69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