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

读书笔记1


年1月16日至年2月19日书单:

《江城》

《寻路中国》

《寻路阿富汗》

《助推》

《民主的细节》

《错误的行为》

《甲骨文》

最近常常想到,一个时代各种各样领域的“大家”“大师”为一个时代带来了什么,比如先秦诸子百家,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比如被称为最后士气高昂的黄金年代。

这会儿我想到,一个时代的大师,应该是为那个时代各个带来推动性贡献,塑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人,就好像那个时代海上的灯塔,而灯塔下是那个时代正在形成世界观,寻找方向的孩子,这些灯塔把海面照亮,让成长中的孩子们清晰看到自己的方向。也许,过后这些灯塔还是消逝了,海上一片漆黑,但灯塔下的孩子还是会大致知道自己的方向,而时代大师们留下的书籍,他们记录下来的思想,重拾的信仰,建立起来的精神,尽管路上狂风暴雨,也不至于让这些在后来的时代完完全全沦丧。

很多人说80后成长在一个物质由匮乏到急速增长的时代,却是精神由耀眼到平庸的时期,暮气沉沉,行色匆匆,麻木断魂。最近时常调侃自己处于扫盲阶段,中学毕业后学了一门纯工科,本科四年只与集成电路,编译软件和编程语言为伴,毕业后没干成码农却整天码PPT。扫盲阶段重拾的阅读让我开始相信,沿着先人大师们留下的书籍和记录下的思想,总会迎来下一个大师的年代,重新拾起信仰,理想,自由和希望这些所有美好的词汇。

扫盲阶段的第一批书,是三本“游记”,一开始级拿到这三本书时,我以为是游记,看完才发现是三本纪实史记。

先说最先看的两本,PeterHessler《江城》和《寻路中国》,《江城》在前,是作者作为中美有好志愿者来到中国四川的一个小县城支教时的记录,我读到了作者受过的良好教育和温和柔然的性格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没有本人的直接评论,却记录了周遭的一切,我觉得他喜欢那个四川小县城的一切,起码负面的所有可以被正面的一切所抵消。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因为老外的外貌总会招来注意甚至挑衅,这直到这几天再读的作者的第三本纪实书籍《甲骨文》中也有涉及,多数情况下作者总能平缓处理,真的发生恼怒冲突后总是会后悔,有年轻气盛也有胸襟涵养。而支教期间和学生及当地老师的交流,则勾划出了一个温和的轮廓。前些年,我走过了四川的大部分土地,Hessler对于当地孩子的描写,一秒把我带回那些年在四川山区里行走的日子,那些孩子的神态,举止,和留在我脑海里的一模一样,记得在甘孜州,穿越蜀山之王贡嘎的前一天,住在藏族人家里,藏族妈妈念叨着我这么一个城里来的姑娘,一双手和雪一样白,这雪山上的苦,怎么能受得了,冻都要冻坏了,风都要吹坏了。旁边挨着我坐的是家里的小儿子,没上学不懂汉语,大约是问妈妈在和我说什么,藏族妈妈叽里咕噜一通藏语后,小男孩从他自己怀里掏出了一个我小时候才见过的铜制老式暖婆子,塞在我手里,说了几句我听不懂的藏语,小男孩妈妈在旁边笑着说:他怕你在山上冷,叫你爬山时候把这个挂在胸口,就不冷了。我还记得那瞬间我的感受,是真的有些鼻酸,而这个小男孩的眼神,和书里写得一样,明澈而真诚。十来年过去了,后来我又游走了很多地方,来到魔都,搬着砖,读着书,当初的小男孩,应该已经上中学了,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如果有一天,我回到四川甘孜州,不知还能不能爬上贡嘎山,寻回当年的藏家。

《寻路中国》中Hessler只是带着中国驾照,游走在年初中国的乡村和城市,特别是在三岔和魏子淇一家的相处,点点滴滴,一个完全融入当地的观察者,见证了中国出口经济最蓬勃发展,最意气风发的时代变迁。少有的不带既定色彩,只是客观纪实,而外国人的缘故,使得描写更加细致,因为本国人看自己的国家,总有太多司空见惯的东西,熟悉得让人自动忽略不计,即使真的注意到,既定判断也会先入为主,从而使得反映出来的内容也不再客观。我还没有想明白的是:究竟是时代造就了人的变迁还是人的变迁造就了时代。前几年我在伊斯坦布尔,双脚行于这篇土地之上的时候,想到这里曾经是君士坦丁堡,也是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坦布尔,无论是纠结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心或者新的国家的诞生,先入为主的往往是宗教和军队,商业在后,而年开始的中国这轮时代的人口大迁徙,雏形却只因为商业格局的变化,首当其冲的是《寻》中专门的一个章节-----工厂,源于中国的人口红利,书里只是客观描写,读完这本书时,我总有种未完待续的感觉,事后证明,当我读到Hessler的第三部曲《甲骨文》的时候,读到了继续的篇章。年出口经济的蓬勃让城市化疯狂加速,涉及地区经济由农转商,但我依然没有想明白的是:到底是经济转型使得其中的人的思想快速改变,还是这个时代最初的那部分人思想的转变,带来了这个时代经济格局的变迁。

一直都觉得,历史和经济两者,都是在不同时间段总是能找到惊人的相似,却从来都找不到简单的重复。

读的第三本书是《寻路阿富汗》,也许因为神秘的面纱和辉煌的历史和恐怖主义战争杀戮代名词的冲击,阿富汗和叙利亚一直是我想走却从来没有勇气真的提上日程的地方,所以,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一直都喜欢宗教文化冲击的地方,一直都觉得富贵和最有意思的事情,往往都是冒险获得的,而《寻》中作者的路线,从荒漠到喜马拉雅,从波斯,古希腊文明到印度文化,从伊斯兰到佛教,印度教,从什叶派到逊尼派的伊斯兰到ISIS基地组织的伊斯兰,神秘而危险,正是塔利班倒台,美军入侵阿富汗的这一时机,作者Rory选择了和十六世纪印度王朝的创立者巴布尔重合的足迹,直线穿越了阿富汗中央山脉,到达阿富汗首都。

印象里阿富汗在塔利班倒台美军入驻前经历过苏联入驻和内战,我走过最富有的伊斯兰国,也走过政权稳定的第三世界的贫民窟,却仍然无法想象出这个与世隔绝的伊斯兰国是怎样的落后与满目疮痍。我所能接触到的国内主流媒体和难得出国能接收到的信息,关于阿富汗,不过关于塔利班和这个世界之间冲突的言论,而对于像Rory横穿阿富汗山区,对于路上的人和事物的记录,却从未获得过,这些也许无关政治,却关于人类。

我喜欢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甚至曾经梦想能探寻考古,特别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繁盛时期的文化遗址,而在书中读到阿富汗最有名的古尔王朝宣礼塔已经被洗劫,塔利班也炸毁了巴米扬大佛,这也许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许我觉得神秘不已的历史文化,在当地人眼里,不过看腻的残垣断壁,这又使我想到Hessler,能把国人司空见惯的四川小县城的日常写得如此客观而细致,也许也因为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了解中国的过去和历史文化,而毁掉古尔宣礼塔的人们,也许并不了解这片土地上的过去。而这又让我想到,不可能所有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更让人寒心的是书里记录到:塔利班统治时期,很多伊斯兰文化其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而美军发动的战争,却使得古董走私肆无忌惮到在平民间猖獗,资本与利益驱使形成市场,市场决定供求雏形,从而形成business,也许因为这一切,关于失落的古尔王朝的信息也许就这么渐渐永久消失。三十六天横穿阿富汗山区的记录里,平民间的矛盾隔阂和互相之间的斗争真的感觉难以调和,也十分复杂,我想这并不是美国人眼里一竿子,只是简单的文明战胜野蛮,国家,法规或者民主自由战胜封闭和独裁,不堪的种种现实,也依旧没有合适人并拥有真实的关于这个国家的信息来拯救这个地方的千疮百孔和愚昧落后,美军入驻和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入驻,在很大程度上为这个国家带来的是雪上加霜,和历史上驻军阿富汗的国家一样,不断的加大驻军规模,局势不断恶化,也许说明西方世界不过摧毁了塔利班政权没有被当地人民所反对的东西。

(未完待续)

赞赏

长按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mazx.com/ahqz/140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