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

生活在阿富汗腹地的成吉思汗子孙哈扎


哈扎拉人主要居住在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以南·巴米扬与赫拉特河谷之间的哈扎拉贾特山区一带。此外,在坎大哈·赫拉特·够格哈尔·巴达赫尚等省,也散居着一些哈扎拉人。据统计,阿富汗约有多万哈扎拉人。在西亚和印度次大陆还有约40万哈扎拉人。

不少历史学家和学者经过考察认为:阿富汗的哈扎拉人是蒙古族的后裔,最早来自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的蒙古军队和伊儿汗国的蒙古移民。在帖木儿·莫卧儿帝国时期,又有一部分突厥化蒙古人加入进去。尽管他们现在已经不会讲蒙古语,也不使用蒙古族姓名,但他们最早的来源确是蒙古人。根据欧洲旅行家报道,直到16世纪初,哈扎拉人还在使用蒙古语,后来才淡忘。现在他们通用塔吉克语。但他们所讲的塔吉克语里仍夹杂着不少蒙古语和突厥语词汇,与纯正塔吉克语相比存有区别。至今,他们还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使用的是塔吉克文字。

从生理特征上看,哈扎拉人属于蒙古人种,具有蒙古人的体制特征:他们是黄皮肤,头发直硬,体毛和胡须少,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脸平扁,唇厚适中;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面骨平扁,颧骨突出。虽然他们长期以来与当地民族通婚,但是这些身体特征仍然能表现出来,经过若干世纪的演化和同异族通婚混血,还没有完全消失。年根据英国牛津大学遗传科学家赛克斯通过人类染色体和DNA样本的调查,其中三分之一的哈扎拉人具有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遗传基因,因此完全体现了他们的蒙古族源。

目前,从哈扎拉人的生活习俗上,仍然可以窥见其蒙古族的遗风。首先,哈扎拉人居住的房舍与传统的蒙古包一样,还是圆形的。在服装上,男人上衣穿无领肥大衬衫,下衣穿灯笼裤,冬季外罩长袍,腰间束带,有的还要加上一件坎肩。在家是头戴绣花小帽,外出时头缠深色或白色头巾。女人服装与男人的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只有妇女不束腰带,只将头巾包在头上,面部裸露,这与教规的要求有所不同。哈扎拉人的穿着打扮已被中亚穆斯林同化,没有蒙古服装的遗风。

其次,哈扎拉人的饮食以烤饼和奶制品为主食,这些与蒙古人的生活方式相同,并且,从奶制品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上,也能看出与草原蒙古人的联系。哈扎拉人把奶煮沸·发酵·晒干制成奶酪,这与蒙古人制作奶豆腐的方法基本相同;用作奶酪剩下的乳浆,熬去水制成干酪,这与蒙古人制作奶渣的方法也相差无几。甚至用酸奶加水制成饮料,用酸奶打制黄油等也与草原蒙古人的制作方法接近,但他们在节庆日的羊肉抓饭则具有更多的中亚风味。

哈扎拉人的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有者为一夫多妻。婚姻由父母包办,几乎没有自由恋爱。订婚这天,男女双方的父亲要举行一个换包仪式。男方家长事先要在亲家的包里放入一定数量的钱,换包以后,就按人头分糖,凡参加者都得到一份。哈扎拉人当中盛行的是嫡堂婚和交表婚,如果男女双方是堂兄妹或表兄妹,彩礼可以少要些。举行婚礼这一天,先由一位富有的·儿女双全德妇女给新娘梳妆打扮,然后,给新娘蒙上盖头,唱离别曲,一般只对母亲和姐妹唱。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毛拉·男性亲属和尊贵客人则聚集在一个大帐篷里,由毛拉诵经祈祷,祝贺新人。这一切做完以后,人们把新郎引到唱完离别曲新娘跟前,新郎将新娘领出帐篷,帮助她骑上早已备好的马或骆驼。新娘家派一位年长女卷与新娘同乘一匹坐骑,一直陪送她到新郎家。如果新郎家和新娘家同住一村,接亲队伍则需绕村一周。婚礼期间,一般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娱乐活动,以示庆贺。

——从(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正规医院
中科白癜风医院喜迎国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mazx.com/ahqz/16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