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702834.html朋友提问:brainstorm一下,一只鸡一匹马和一只河马能发生什么故事要用到hungry和happy,还要数数。
我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鸡走在河边,看到河对岸有玉米地,不禁就hungry起来。它想要过河,却发现水太深了,着急得跳脚。
这时候一头马路过,问:小鸡小鸡,你为什么这么着急呀?
小鸡说:我肚子饿,看到对面有玉米地,可是我过不了河。
马说:那简单,我驮着你过去吧,但你要告诉我,对面的玉米地里有多少棵玉米。
小鸡骑在马身上,大家一起过河。走到不到一半路程,小鸡和马发现河太深了,它们合力也过不去对面的玉米地。
这时候,一头河马路过,发现小鸡和马都非常着急,问:小鸡小鸡,阿马阿马,你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啊?
小鸡道清了缘由。
河马大笑道:那简单,我驮着你们过河吧,但你们要告诉我那片玉米地里有多少棵玉米喔。
小鸡、马、河马终于成功过河,大家开心地吃起了玉米,至于那片玉米地里究竟有多少棵玉米,大家都抛之脑后啦。
我用了大概五分钟时间写出这个故事,试图以最简短的篇幅将故事情节、人物动机和对白包含在内。
在目前这一刻而言,我对这个故事感到比较满意。
朋友的题目包含以下几个要素:鸡、马、河马、饥饿、快乐、数数。
其中,鸡、马、河马是人物角色,饥饿和快乐是一种状态,既可以是人物角色目前的状态,也可以是人物角色所追求的目标,数数则是一个行为。
在对以上几个要素进行分类之后,故事创作就变得相对简单起来。
另外,这个故事用于面向一年级小朋友,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感受。
对于这个题目,我的朋友花花的故事如下:
一匹马在河边喝水,碰到了河马,以为是同类很开心,后来发现不是就走了。然后去农场碰到了一只鸡,他饿了,吃了它,很开心。
这个故事在描写马的心理活动上一波三折,延续了“开心-失落-开心”的经典情绪起伏,一匹马以为自己找到了同类而感到开心,在发现真相后失落离去,又因为饥饿而吃掉路上遇见的一只鸡,于是开心起来。
找到同伴会很开心,发现误会会不开心,吃饱肚子会很开心,每一个动作衔接着一个情绪的转变,开心与不开心之间的情绪转变就是如此简单的事情,最起码不能出现孩子无法理解的情感。
至于马吃掉鸡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毕竟自然界中的马和鹿都有吃肉的现象。至于“吃掉”这个行为是否血腥,那就只能见仁见智,毕竟在正常小孩子的眼里,吃鸡不是大自然血淋淋的捕猎行为,而是在餐桌前正襟危坐,满嘴油光地啃咬肥硕的大鸡腿。对于他们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吃鸡。
如果硬是说吃鸡会让小孩子感受到血淋淋的恐惧,那我只好用自己举例——当然,当时的我可能是个异类。我小时候哪怕是阅读《小红帽》的故事也未曾感到血腥,醉醺醺的大灰狼被英勇的猎人剖开肚子,外婆和小红帽完好无损地从大灰狼的肚子里跳出来,猎人则是往大灰狼的肚子里填入岩石并缝起伤口。我在阅读故事的整个过程里都没有出现嚼碎吞咽、消化吸收、细菌感染等观念,就算人被大灰狼整个地吃下去,只要事后趁着大灰狼睡觉再从它的肚子里蹦出来就能安然无事。
花花的男朋友嘉伟老师给出了另外一个故事:
一匹马渴了去河边喝水,碰到一只河马饿了在找吃的,喝完水回家,碰到邻居小鸡,开心的聊起天来。
故事情节一马平川,小马直接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嘉伟老师知道小孩子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模样——如果你见过小孩子的日记周记作业,就能发现他们的行文思路就是如此简单,他们不懂设计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要么瞎编硬造,直接摘录写作辅导书的好词好句拼凑出一篇文章交差了事,要么如实记录今天做了什么,吃了什么,最后又是开心的一天结尾。
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创作活动,没有太多的深意,但这三个故事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故事创作思路。
硬是要深究到底的话,或许这次创作活动不经意间反映了我们对童话故事创作的态度,我们认为小孩子适合看到什么样的童话故事,我们的童话故事还存在着多少拓展扩写的空间。
童话早就在我们的脑海生根发芽,至于它长得有多强壮,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几件小事:
1、花花和嘉伟老师都没有读完题目,故事里都少了个“数数”,必须要扣分。
2、嫌弃面虽然没有给出故事,但他指出一头不但长得像河马,还能捕捉活鸡的马大概率是异形。按照这个趋势来看,嫌弃面完全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童话界的雷德利·斯科特。
3、关于复数动物角色相遇的故事,我首先想起《不莱梅乐队》,其次想到《马达加斯加》,最后才是《冰河世纪》。根据我接触故事的时间来推算,大概是越年幼时接触到的故事,印象就会越加深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mazx.com/ahsc/1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