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精神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马荣是中国第四代钞票凹版雕刻师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央视《大国工匠》系列片的主人公之一。能被誉为“大国工匠”的都是国宝级人才,在常人眼中他们个个都天赋异禀、身怀绝技,他们的职业成就令人钦佩,但同时也会令人产生距离感,大家会想:他们的成功不可复制,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我带着这种困惑去看了《大国工匠》之《刀尖舞者雕刻人生》,片子不长,但信息量很大。我的体会是,马荣之所以成为一代雕刻大师,以下七个因素尤为关键。1.目标目标是人生航船的灯塔。马荣从入行第一天起,就有明确的目标:成为师父那样的人。她的第一位师父正是中国第三代钞票凹版雕刻大师——赵亚芳,以师父为目标就是以行业的最高标杆来要求自己。现在看来,马荣完全继承了师父的衣钵,为人民币防伪把好了最后一道关,凹版雕刻工艺在她手中继续发扬光大,也谱写出一段师徒传承的佳话。而这一切都始于最初的那个目标,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目标的高度决定了职业成就的高度。2.练习培养一位成熟的雕刻师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时间训练。而雕刻技艺的难点在于:这是一项不可逆的工作,只能往上加不能做减法,一笔不慎就成废品。因此在正式上手之前,精准而严苛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任何捷径。由此我联想到“小时定律”: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当然,这一定律不适用于所有的领域)。雕刻显然是对专业技艺要求更高的行业,成材的周期也更长,这需要从业者能耐得住寂寞,坐得十年冷板凳。师父赵亚芳回忆说,马荣是徒弟中最能静下心沉住气的,也是上手最快的。3.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是一种了不起的本事,。对技艺的领悟往往就发生在这种物我两忘的状态中,这也是雕刻的最佳状态,甚至感觉到“钢版变得越来越软”。4.竞争片中提到了两次竞争:年,马荣参与人民币元人像雕刻竞争,由于刻的过程中刀往外偏了一点,眼睛稍微略大了,所以落选了;年,马荣参与人民币20元人像雕刻竞争,这次她把握住了机会,成功胜出。这两次竞争就好比华山论剑,参与者都是凹版雕刻界的顶尖高手,马荣敢于“亮剑”,第一次不成功后能及时调整策略,再战得胜,一举奠定“江湖地位”。参与技术比武式的竞争,想必对马荣提高雕刻技艺大有裨益,也是她成为雕刻大师必不可少的修炼。5.方法在参与20元人像雕刻竞争时,马荣觉得自己有很多好创意,一块版已经不够表现了,于是决定同时刻两块版——这要求她付出加倍的时间与精力,但这个独特的方法能让她最大限度去实现创意、展现技艺,即使辛苦也值得。马荣在工作中敢于大胆尝试新方法,这也是她成功的一大要素。6.选择取舍也是一种智慧。对于马荣来说,既有大方向的抉择,比如从事凹版雕刻、以师父为目标,也有具体作品的取舍。当两块版都刻到了80%,这时竞赛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马荣选择其中一块眼睛更传神的版继续完成,另一块则果断舍弃,保证了按时交稿。这种取舍是从艺术角度做出的,是建立在对雕刻艺术有着深刻理解和判断之上,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合理选择一定得益于经年累月的磨炼。7.热情从片中我能真切感受到,马荣对工作充满热情,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她说起自己的工作如数家珍、看人民币雕版的眼神就像看自己的孩子,她的先生也是同行,两人经常交流业务,相敬如宾。她把全部身心奉献给凹版雕刻事业,成功如果不属于这样的人,又会属于谁呢?目标、练习、专注、竞争、方法、选择和热情,以上这些就是雕刻大师的职业故事中所展现的成功要素,这其中有职业精神、工作态度,也有工作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看大国工匠的精彩故事,同时还令我有所借鉴、有所思考,并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这也是一大幸事。
ID------心容则容·视界无界-----{3}{微博:中视广经}
赞赏
长按北京有白癜风专科医院吗白癜风能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mazx.com/ahsc/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