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马 > 河马的形状 > 为什么是这四本书获得书业年度评选翻译
当前位置: 河马 > 河马的形状 > 为什么是这四本书获得书业年度评选翻译
8月23日晚,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开幕之际,《出版人》杂志主办的“出版人之夜暨出版新星、翻译奖颁奖典礼”在北京罗兰湖餐厅举行。“书业年度评选·翻译奖”的颁发则成为这场中外出版界交流盛会的焦点。
“书业年度评选·翻译奖”是国内首个由出版行业媒体设立的专业翻译奖项,至今已举办三届。该奖项设立以来,已有《庆祝无意义》(马振骋译)《艺术社会史》(黄燎宇译)等众多优秀文学、社科译作与译者获奖,在一定程度上搭建了出版业与翻译界沟通的渠道,为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语言文化以书为桥的交流做出贡献。
本届“书业年度评选·翻译奖”分文学、社科两大类,每类分别评选两种获奖图书,获奖图书的译者则会获得奖金元。评选范围包括在年内于中国大陆出版的简体中文翻译图书。最终摘得本届翻译奖的四本图书分别为:王家新翻译的《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赵晓彬、郑艳红翻译的《动物园:第三工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文铮、陶慧慧翻译的《七堂极简物理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李岩、王彦会翻译的《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商务印书馆出版)。
“书业年度评选·翻译奖”颁奖典礼现场
那么在众多的优秀译著中杀出,获评“书业年度评选·翻译奖”的这四本书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可能这四部作品的译者是最具发言权的人,就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得奖译作吧——
《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
[西班牙]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迦著
王家新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介绍:
王家新,中国当代诗人、批评家、翻译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未完成的诗》、《塔可夫斯基的树》、《重写一首旧诗》,诗论随笔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没有英雄的诗》、《为凤凰找寻栖所》、《雪的款待》、《在你的晚脸前》、《黄昏或黎明的诗人》,翻译集《保罗·策兰诗文选》、《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王家新译诗集》、《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我的世纪,我的野兽:曼德尔施塔姆诗选》、《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
王家新的创作贯穿了三十多年来中国当代诗歌的历程。在创作的同时,他的诗歌批评、诗学随笔和诗歌翻译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全部写作被人称为“中国当代诗坛的启示录”。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德文诗选《哥特兰的黄昏》、《晚来的献诗》、英文诗选《变暗的镜子》、克罗地亚文诗选《夜行火车》于近年相继出版。
-译者简评-
在我作为一个诗人成长和前行的路上,许多伟大的、杰出的诗人一直伴随着,洛尔迦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我的这个译本首先是爱的产物,是一种生命的还愿和回报行为。早年,当我还是一个文学青年,通过戴望舒先生的译文,洛尔迦的诗就在我的耳朵里“猎猎有声”了;前年初夏,因为对洛尔迦的热爱,我还专门前往西班牙访问了诗人的故乡格拉纳达,并再一次被那爱与死的声音所深深击中。从此我就开始了翻译。洛尔迦自己有诗云:“橄榄树在等待/摩羯座之夜”。我不知道“摩羯座之夜”是一种怎样神秘的夜晚,我只是深感庆幸,为通过翻译迎来了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说起翻译,我们中国读者首先要感谢戴望舒先生。戴望舒对洛尔迦的翻译,具有任何后来者都不可替代的“发现”的意义。它不仅代表了他译诗艺术的至高成就,也深深影响到包括我自己的数代中国诗人。因此我的翻译,不仅是对洛尔迦,也是对这位诗人前辈的一次致敬。
但是,正如历史上的许多诗人,洛尔迦也正是一个有待于我们重新发现的诗人。从其全部创作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所达到的深度、高度而言,他还未被我们所充分认识;从已有的翻译来看,也仍留有很大的进一步修订、完善和刷新的空间。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译本,而洛尔迦恰恰是一个为不同时代的译者而存在的诗人。我自己要去做的,即是在前人基础上提供一种新的参照,不仅译出“我心目中的洛尔迦”,也要由此激活、刷新和拓展人们对这位天才诗人的认知。
就具体的翻译来说,对洛尔迦的翻译充满了难度,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的一些诗看似“简单”,但却“简单而又神秘”。要翻译,就意味着能够把握他那特有的抒情调性,意味着在我们自己身上唤起某种潜在的诗性本能,甚至唤起一种精灵般的灵性。因为这就是洛尔迦诗歌天赋的最神秘特征。也正是在翻译过程中,我理解了洛尔迦为什么会说“深歌”(“cantejondo”)的歌手往往以一声“可怕的叫喊”开始,那仿佛是“死者一代的叫喊”,而“安达卢西亚人除了战栗对这叫喊再也无能为力。”
我要努力去做的,就是在汉语中重新创造出这种“战栗”。
当然,洛尔迦不单是“歌谣性诗人”,他还是语言的革新家,超现实主义式的奇才,史诗和神话的锻造者,伟大的、一次次让我泪涌的悲剧诗人。在翻译过程中,我不仅时时惊叹于他的诗歌天赋,也为他那创伤般的爆发力所撼动,为他至深的悲痛抒情所蕴含的复活和净化力量所抚慰和提升。作为一个洞悉生与死的诗人,他一直顶着死亡和暴力写作,一直在同那头神秘的“公牛”角逐,也一直在向他的本源回归。这是他的伟大,也是他的神秘。“我曾一次次迷失在大海之上/耳中充满了新摘下的花朵,/满舌头尽是爱与苦痛。”(“Ihavelostmyselfintheseamanytimes/withmyearfulloffreshlycutflowers,/withmytonguefullofloveandagony.”)这是他的诗句,也是我在翻译过程中的真切写照。因此,我只能深深感谢。我也只能以更高的翻译艺术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既然这是一些天才的、或是让我泪涌的伟大作品,我也一定要把译作提升到能与原作相称的程度。我不敢说我完全达到了我的目标,我只愿成为一个称职的“精良的射手”,只愿通过翻译使其本质得到新的“更茂盛的绽放”,只愿在我们自己的语言中创造出深刻的共鸣和持久的回声。
就在这次活动的前几天,8月19日,即洛尔迦的蒙难纪念日。这样一位诗人离开我们已有80余年了,再过年,他仍会是一个独具异彩、生气勃勃的诗人。而我的翻译,就是要使他再次来到我们中间,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
《动物园:第三工厂》
[俄]什克洛夫斯基著
赵晓彬郑艳红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译者介绍:
赵晓彬,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教授、博士毕业,硕士、博士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双核心期刊《俄罗斯文艺》编委,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国家社科等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2项,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俄罗斯文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余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
郑艳红,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现工作于黑龙江省绥化学院。主持黑龙江省级青年骨干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获黑龙江省各类科研奖项2项。
-译者简评-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是俄苏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批评家,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流派的创始人之一、“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成员及导师。什氏一生创作体裁多样,除了理论专著外,还有艺术小说、理论文章、文学评论及政论文章。其中,艺术小说以传记居多,著有自传三部曲《感伤的旅行》、《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丝》、《第三工厂》及《往事》等回忆录散文。
《感伤的旅行》()和《动物园》()都创作于柏林流亡时期,一部讲述作家在俄国革命和内战中经历的残酷战事及其流亡命运的文学回忆录,另一部则是作家本人向文学界公然宣布自己流亡时期的日常生活及单相思爱情的书信小说,而《第三工厂》()则是什氏回到苏联后对自己童年至现代生活、文学史事的碎片性回溯及颇具个性化感悟及陌生化手法的文学回忆录。这些作品都以自传方式记录了革命、战争及新旧政治文化更迭时期作家本人的多变命途及艺术家创作的不自由境遇,表达了作家对形式主义同仁的深情缅怀和恢复自我个性的无奈的希冀。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园·第三工厂》是什克洛夫斯基自传三部曲中后两部的合成译本。《动物园》是由34封情书组成,其中包含回忆、政论、文评、抒情、哲理性思索等多种体裁形式,内容丰富、手法独特。书中的作者是一位与心仪女性通信并编辑成书的恋爱者,讲述了其在流亡阶段的单相思式爱情及其对俄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抒情感悟。书中男女主人公分别是俄国作家和他所钟爱的俄裔法国女作家爱丽莎·特廖奥莱。该书的内容本是什氏与爱丽莎在柏林时期的私人通信,但最终二人决定以书的形式署名出版:他的名字写在扉页上,而她的名字则写在献词里。而在文学回忆录《第三工厂》中,什氏在记述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日常生活的同时,则更加意喻深刻地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代知识分子对文学前景和祖国命运的堪忧之情。所以,《第三工厂》不是一部简单的生活传记,更是一部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学传记,作品中艺术和生活、审美和非审美被巧妙地融合在一个层面,做到了生活中有文学性,文学中有生活性;此外,作者还有意地把一些文学理念嵌入到传记描写中,使文学描写夹杂着理论诉诸,理论构建建立在文学审美之上。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德]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著
李岩王彦会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译者介绍:
李岩,年生,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自年起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德语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德文化交流史和德国汉学史。年起参加国家清史纂修项目,译有《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年,大象出版社)、《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年,商务印书馆)等数部著作。
王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德语文学专业博士。研究重点:德语现当代文学,中国与德语国家文化交流史。近期译著有《未终结的故事——福尔克·布劳恩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
-译者简评-
我们知道李希霍芬,多因他最早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概念,被称为“丝绸之路之父”。这位世界级的地质地理学家,先后七次对中国进行了深入的地质考察,被中国地质学创始人翁文灏称为“最先明了中国地文之伟大科学家”。而李希霍芬七次中国之行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地质地理学的范畴,他关于中国的著述中除了有见地的地质研究成果之外,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他也是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重量级人物。
我们翻译出版的两卷本《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是李希霍芬的学生在其逝世两年后整理出版的,里面记述了晚清中国生动的社会生活,涵盖政治、经济、地理、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具有珍贵的文史价值。当然李希霍芬身上的殖民色彩也不容忽视,这本旅行日记也暴露了清末欧美列强的殖民野心。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文笔优美、叙事流畅、生动有趣,阅读这本日记,读者仿佛可以跟着这位伟大的“丝绸之路之父”进行一次穿越百年的神奇旅行。
《七堂极简物理课》
[意]卡洛·罗韦利著
文铮陶慧慧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译者介绍:
文铮,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专业,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担任中国翻译协会对外传播委员会意大利语翻译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特约研究员。年,意大利总统授予文铮意大利共和国“骑士之星”荣誉勋章,表彰其多年来为中意文化交流及意大利语言文化推广做出的贡献。
陶慧慧,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硕士,意大利佩鲁贾大学交换生。
-译者简评-
卡洛·罗韦利是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在《七堂极简物理课》中,他用诗一般简洁优美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20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的伟大理论发现。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的结构、空间的颗粒、时间的本质……在这七堂简单明了的物理课里,罗韦利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奇妙的物理学世界,也带我们轻盈地飞过重重障碍,窥见科学的深刻与美丽。没有繁琐的方程,只有诗意的讲述,即使没有科学背景的人,也能轻松读懂这本页的小书。
意大利有句谚语:翻译者就是背叛者。但是我这些年从事翻译工作只有一个信条:少些背叛,多些真诚。有幸遇到了懂读者、会写作的作者,懂市场、有见识的策划人和出版社,经验丰富而又包容的编辑,独具慧眼的真诚的推广和宣传者,让更多的读者得以领略物理之美。为了学术上的严谨性,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淼先生为这本书的科学内容把关,著名演员黄磊先生则倾情朗读了全书,录制了有声版本,更增添了这本科普著作的魅力。
出版人杂志[publishers]
随性读书,认真写字
严肃活泼,偶尔脱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mazx.com/ahsc/588.html